作文大全 作文体裁 读后感 内容页

儒林外史选片读后感(儒林外史正面角度读后感)

2022-11-03 13:20:55 读后感 本文共计4231个字,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。 195

《儒林外史》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。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,张灯结彩,鼓乐喧天,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,满堂有知县、学师等官员设祭,庄严肃穆。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儒林外史选片读后感5篇,方便大家学习。

儒林外史选片读后感1

我记得在我小学五年级下册时,在课本上认识了一个格外吝啬的人,他是一一严监生。

《临死前的严监生》文章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《儒林外史》。严监生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,临终前却一直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,满屋子的人纷纷猜测其用意,只见严监生又生气,又摇头,最后还是赵氏挑掉一根灯芯后,严监生才安然离开了人世。

作者通过对严监生的动作、神态的描写以及对身边的人的语言描写,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爱惜钱财胜过自己生命的守财奴形象。

通过以上小学课本里的描述及体会,想必大家都觉得严监生是个吝啬不已的守财奴吧。就是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,严监生在他的小舅结婚时,便给出了几百两银子。接着他妻子去世后,他又花了几千两银子。严监生他并不吝啬,他只是不舍得为自己花钱罢了。这么大公无私的人却被说成了吝啬,使我真的感觉到了什么叫做人言可畏。严监生病前早已知道他是一个将死之人,死后一切的财富都会化为无有,他就算留住那些财富是为了些什么呢?在现代人的理解看来,他就是吝啬守财奴,不舍得浪费其一分钱。但我觉得他那么做是为了将他的钱留给他自己的子孙后代,他从未浪费过一分钱,而是将能省的都省,将自己的财富留给自己的下一代人,乃至下下一代。他这样的举动却被说成了吝啬,让我格外的不理解。

我初读这篇课文的时候,我就已经产生了疑惑,但毕竟考试该考的内容,乱答也不能得到分数,于是我也没有敢乱问。所以现在我发表这一篇文章以取得一下观点,希望大家能在评论区解决我这多年以来的疑惑。

儒林外史选片读后感2

“戚而能谐,婉而多讽”此为鲁迅先生对文木老人所著的《儒林外史》的评价,可见此书成就之高。我读罢全书,果然觉得回味无穷,其中王冕是最不得不说的人物,他是和陶渊明一样的真隐士自风流,让世人为之景仰。

“隐而不仕”四个大字可谓是高度概括了王冕一生的追求。但是既已成大器,又为何不从政呢?以他的才华,荣华富贵只不过是时间问题。这个萦绕在我心头的问题使我困惑不已,很是不解。但通读全书,答案便可显而易见了,贪官当权,小人得志,社会颠倒黑白,人民苦不堪言,为保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故隐而不仕。而这一行为便与之后粉墨登场的假儒士显得格格不入了,但优劣之分便呼之欲出了。假儒士们个个势利、贪婪、刻薄,而王冕淡泊名利,洁身自好,是一个真儒士、真读书人也。

再回望王冕的童年,便更为其能够成才而啧啧赞叹了。幼年丧父,母亲以针线活为生,而王冕读书的费用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,不久后,王冕不得不辍学,为人放牛,王冕平庸的一生似乎已成定局。但王冕并没有选择自暴自弃,而是选择以节衣缩食省下钱财托人购得图书自已钻研。其好学的劲头令多少人自愧不如啊!

可是,真正让王冕名声赫赫的却并非读书,而是作画。

话说当天,,须臾大雨倾盆,正值夏日,荷花正艳,分外妖娆。雨过天晴,露珠在荷叶上肆意滚动,红绿相袂,阳光照耀,美丽动人。王冕见了,好生喜爱,于是便心生留住之意,可又能奈何。思来想去,倏然间灵光乍现,何不以画定格此美景。

寒来暑往,持之以恒,画枝终成。所画之物,栩栩如生,令人叹为观止,抚掌叫绝。

渐渐,王冕名声大噪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画师。地主官僚都欲购其所画,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,从心而作,不畏权贵,也不在意官爵,颇有陶公之风范。元灭明始,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慕名拜访,拟授王冕官职,但王冕并未接受。而那些假儒士与王冕是截然不同的,他们虚伪无立场,以隐博名,将钱财视为挚爱,抛弃尊严,真是可悲啊!

除此,王冕之孝也是感煞众人,亲奉汤药床前伺候母亲六年,又坟前守孝三年,且严遵母亲遗嘱:世不为官。他也成为世人举孝廉的楷模,被竞相效仿。

王冕的一生并非大富大贵,但他无惧权贵,忠守孝道,淡泊名利,自在洒脱,将自已的情感全部寄托于书画作品中,是一个真儒士。这也坐实了他在小说第一回的原因。而每当忆及此书,我都不得不想起王冕,他的一言一行,至今都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标杆啊。真的隐士无须荣华傍身也自成一代风流人物。

儒林外史选片读后感3

“功名富贵无凭据,费尽心情,总把流光误。浊酒三杯沉醉去,水流花谢知何处。”

对《儒林外史》感兴趣是从课文《范进中举》开始的。落魄时哈腰点头,中举后疯癫失魄,为昏庸无能。范进其人。

八股取士造成知识分子思想死板腐化,不懂变通,曲解古经,为官后不恤民情,底层生活困顿贫乏。《儒林外史》真是描写了好一幅明清风俗图!

有言道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,大抵是“寒窗十年苦”苦惨了,文人学子纷纷走上上路,谋取暴利。在商贾中更是形成了“重利途,甚于重名。子弟之佼秀者,多入贸易一途,其次宁为胥吏。至中材以下,方使之读书应试”之风。深刻人心的士农工商概念渐渐动摇。

吴敬梓对于这些人大抵都还是不喜的,评道:“资性蠢愚,心术卑鄙,货利声色之外不知其他。”功名金银终归是水中之月、镜中之花,缥缈虚无转瞬即逝。可笑可叹,竟有无数儒生于此泥足深陷不可自拔。

文人经商求利本无错,但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。牟利也要有底线,有道义,如孟子言“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,万钟于我何加焉”,道德沦丧、唯利是图,君子之风荡然无存、市侩之气泛滥成灾便是万万不可。

奢靡放纵的宋为富,贿赂权贵,欺压百姓的方乡绅,不学无术、装模作样的景兰江、支剑锋,吝啬至极,毫无半点文人之气的胡二爷便是万万不可有的儒林败笔。

吴敬梓笔力深厚,一杆笔好比金错刀,字字珠玑句句见骨,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,把唯利是图披着君子外衣的“小人”刻画的惟妙惟肖。但愿如今无人如此,知晓那水中月捞不着,镜中花摘不得的道理。

儒林外史选片读后感4

这周末,我看了一本书——《儒林外史》。

我发现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《儒林外史》是一部伟大的著作,也是一幅刻画儒林百态的画卷,更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。

我对书中的两个人物印象颇为深刻,其中之一是出身贫寒的王冕。他是一个聪明好学、孝顺懂事的人。他小小年纪就能体谅家里的难处,一边靠给人放牛维持生计,一边勤学苦读,自学画荷,成为一个博学多才、画技精湛的人。难能可贵的是,当朝廷邀他出来做官时,他辞不就职,最后隐居在稽山中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。在我看来,“嵚崎磊落”是对王冕品质最好的注解。王冕母亲临终前的一席话让我记忆犹新:“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,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。况你的性情高傲,倘若弄出祸来,反为不美。”王冕最终成为一个潇洒磊落的人,和他母亲的教育不无关系。

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匡超人,他有着和王冕相似的经历。他家境困窘,靠外出给人解字为生,后来遇到恩人马二先生,在他的资助下,回家一边做小生意一边刻苦读书。最让人称道的是匡超人对父母的孝顺,他每日不辞辛苦地照顾卧病在床的父亲,发生火灾时首先想到父母的安危,他的孝行让我感动不已。但是这种感动并没有维持很久,因为接下来匡超人的转变让我感到心寒。赏识他的李知县出事后,匡超人为免遭牵连前往杭州避难,他在这里结识了一些装腔作势的假名士和无恶不作的潘三爷,学会了代人考试及、包揽讼词,并为了官运亨通而抛弃结发妻子。最让人不齿的是,对曾经有恩于他的马二先生和潘三爷,他以诽谤贬低作为回报。匡超人的父亲临终前也曾用“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,德行是要紧的”来劝勉他,但他违背了父亲的遗训,变成了趋炎附势的小人。

将王冕与匡超人做对比,可以看出他们曾有相似的经历,但最终却变成截然不同的两类人,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?我想,这是源于他们对待功名富贵的不同态度吧!

儒林外史选片读后感5

第一次翻开《儒林外史》,我便嗅到书中那淡淡的讽刺。作者吴敬梓因病未就科考,在他那个时代,这何尝不是一件可惜的事。而他用自己的可惜,成就了对一个时代的讽刺。

清代是一个兴盛科举的时代,而科举又以八股为中心,你若考中,便可以当上大官,享受功名利碌;你若落榜,便是一个穷苦落魄的书生。而在《儒林外史》一书中又有多少苦读八股的书生呢?

范进,是一个典型的清代的书生。他中举时己年近五六十岁,整整考了二三十年,在他中举前,他的丈人、母亲都没有给予他支持和鼓励,而是用语言去侮辱他、诋毁他,而当他中举后,身边的人都纷纷来讨好他,与他结为世交称朋道友,这足以可见八股只是清代书生改头换面的一种捷径,而不是供朝廷选拔人才的考试。

八股文自从创始以来,是用来选拔人才的考试科目,相当于现代社会的中高考的语文学科。它考察书生文人的学识、是公平公正的选拔,但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,它不仅没有改革,向好的方向发展,而是逐步封闭起来,成为囚禁书生文人思想的枷锁。那些文人只知道要读好四书五经,而四书五经又提倡的是尊皇的思想。八股选举出来的并不是人才而是只会尊皇,为皇帝做事的木偶。

但清朝除了书生还有那么多人,一个社会也需要不同行业的人来组成,难道科举就是清朝人唯一的出路吗?很多人并不擅长读书,他们本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,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、独挡社会一角。但在这个兴盛科举的时代,他们发扬光大的出路只有他们并不擅长的读书。因为在那个时代八股文章以外的学问都被称为杂学。

暂且不谈那些不懂学问的手艺人,清代有那么多书生、能考取的也只有那小部分人,是因为他们不会读书吗?是因为他们不会读四书五经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,到清代也留有上千本文风不一样的古典,那些读不好四书五经的人,难道就读不好这些古典吗?

既然那些中举的人会读四书五经,他们中举后就成了大官,有多少大官有闲暇的时间来读书?俗话说;学无止境,那些官人费尽心思死读书才中举,他们只是把科考当作过上好日子的途径,对他们来说学习更不是好事。在这种思想下,在这个社会中,在这个时代里,官人终究只是一群只会为皇帝做事的书呆子,更不谈他们的品行是否够得上做一个大官。

实有清朝人才,虚无科举八股,何叹讽年华!


儒林外史选片读后感相关文章:

★ 《儒林外史》读后感500字精选5篇

★ 儒林外史读后感心得600字初三5篇

★ 2022儒林外史读后感初二作文5篇

★ 儒林外史读后感500字六篇

★ 《儒林外史》读后感精选7篇100字

★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5篇

★ 《儒林外史》读后感800字左右5篇

★ 中学生《儒林外史》读后感100字

★ 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

★ 儒林外史高中读后感范文5篇

      标签: 儒林外史选片读后感儒林外史读后感儒林外史读后感
上一篇:爱的教育11月读后感(爱的教育10月读后感) 下一篇:格林童话初中的读后感(格林童话课后读感)
最新词典
  • zuò gēn坐根
  • yǎ shè庌舍
  • shǔ gǎo属稾
  • zì tuō自脱
  • zuǒ zōng táng左宗棠
  • zhí chuǎng chuǎng直闯闯
  • zhǐ míng zé shí徵名责实
  • lù sù琭簌
  • 猜你喜欢